茶樹病蟲害綜合防治
茶樹病蟲害綜合防治即在明確有害生物種群發生動態及其與環境關系的基礎上,因地因時制宜,把有關防治措施加以協調應用,使其種群數量控制在經濟受害允許限度之內的管理措施。其中重要的是化學防治與生物防治相結合,把農藥等可能引起對自然控制的破壞壓至最低限度,維持生態平衡。由于茶園茶樹多年生常綠,茶叢茂密郁閉,生態環境比較穩定,既利于多種病蟲和天敵生存繁衍,群落的網絡結構也比較豐富,自然控制的潛力相應較大。這是開展茶樹病蟲害綜合防治極為有利的自然條件。在茶園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中,首先需要考慮茶葉生產過程中經常性的豐產優質措施,諸如茶葉采摘,做到以農業技術防治為基礎;合理施用化學農藥,維護自然天敵對害蟲的生態控制能力;發展生物防治,抑制病蟲害的發生。過多依賴化學農藥,不僅增加茶葉中農藥殘留量,也在盲目殺滅天敵,削弱其自然控制能力,破壞茶園生態平衡,助長一些害蟲再增猖獗。必須從合理用藥做起,選擇并協調運用其它措施,組成恰當的茶園病蟲害綜合防治體系,恢復發展茶園良好群落結構和自然控制能力。
防治指標:系指病蟲危害給作物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防治費用時的種群密度的數值。防治指標的確定,首先是通過某種害蟲的飼養觀察,測定平均每頭蟲口的取食量及其經濟損失,調查研究當地天敵等自然控制因素,特別是優勢種天敵對害蟲的攻擊效應的測定;進而田間劃小區選取或接種不同的病蟲密度,觀察記載其茶葉產量損失和品質下降情況,最后折算經濟損失并聯系防治成本進行統計分析求出指標數值。主要茶樹害蟲的防治指標如下:
茶尺蠖:三齡前平均每叢10頭,三齡后平均每叢5頭。
油桐尺蠖:三齡前平均每叢5頭,三齡后平均每叢2頭。
茶小卷葉蛾:采摘后平均每叢10頭幼蟲。
茶毛蟲:每畝1000頭幼蟲。 茶黑毒蛾:每畝1000頭幼蟲。
茶蚜:平均被害芽梢達10%,芽下第二葉蟲口20頭以上。
茶樹地方品種(local varieties of tea plant)
在某一特定生態環境和茶類地區內,經人工選擇或在當地長期栽培利用過程中逐漸演化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樹品種。亦稱當地品種、農家品種。一般皆缺乏較系統的育種和鑒定程序,但都比較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和茶類要求,也具有某種獨特的性狀、特性和一定的栽培面積。中國茶樹地方品種種類很多,有的地方品種經過鑒定后還可以直接擴大推廣的范圍。茶樹地方品種按照繁殖方式分為有性系地方品種和無性系地方品種兩類。有性系地方品種的茶樹皆采用種子繁殖,在茶樹組成中往往包含若干不同類型成分,組成一個群體,故亦稱為“茶樹群體品種”。
無性系地方品種皆以扦插、壓條、分株等方法進行繁殖后代。同一品種的植株,在形態、特征、特性上的差別較小。而在不同品種間的差異較顯著,所以從形態上很容易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