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園病蟲害控制(2)
三、有機茶園常見病蟲害的防治
1.假眼小綠葉蟬
(1)識別特征。該蟲屬不完全變態昆蟲,一生只經過卵、若蟲和成蟲3個階段。成蟲體長3-4mm,全身黃綠至綠色;卵長約0.8mm,香蕉形;若蟲除翅尚末形成外,體形、體色與成蟲相似。該蟲以成蟲和若蟲刺吸茶樹嫩梢汁液危害,被害芽梢生長受阻,新芽不發,危害嚴重時幼嫩芽葉呈枯焦狀,無茶可采,全年以夏條受害最重。成蟲多棲息于茶叢葉層中,無趨光性,卵產于嫩梢組織中;若蟲畏光,常棲息在嫩葉背面。
(2)發生規律。一年發生9-12代,以成蟲越冬,翌年早春成蟲開始取食孕卵,茶樹發芽后開始產卵繁殖。成蟲有陸續孕卵和分批產卵習性,尤其是越冬代成蟲的產卵期可長達1個月之久,因此各蟲態混雜和世代重疊現象十分嚴重。全年一般有兩個發生高峰,即6月份和9-10月份。成、若蟲在雨天和晨露時不活動,時暗時雨的天氣,以及留養和雜草叢生的茶園有利于該蟲發生。
(3)防治要點。①分批及時采茶或輕修剪能除去大量的卵和若蟲,抑制其發展;②噴施白僵菌或植物源藥劑進行防治;③葉蟬發生量較多的年份,冬季用石硫合劑封園。
2.茶毛蟲
(1)識別特征。成蟲體長6-13mm,雌蛾翅淡黃褐色,雄蛾翅黑褐色;卵近圓形,較集中;幼蟲黃褐色,每節的背面與側面各有1個絨球狀毛瘤,上著生黃色毒毛,隨著蟲齡增大,背部的毛瘤漸轉黑色。雌蛾產卵于老葉背面。幼蟲有群集性,3齡前群集性很強,常數十頭至數百頭聚集在葉背取食下表皮和葉肉,留下表皮呈半透明黃綠色薄膜狀。3齡后開始分群遷移危害,咬食葉片呈缺刻。幼蟲老熟后爬至茶叢根際枯枝落葉中或淺土中結革化蛹。成蟲具有趨光性。
(2)發生規律。一般一年發生2-3代。以卵塊在老葉背面越冬,翌年4月幼蟲開始孵化,危害期在4-9月之間。發生較整齊,世代間無重疊現象。
(3)防治要點。①利用茶毛蟲的群集性,結合茶園管理摘除卵塊和蟲群;②噴施茶毛蟲核型多角體病毒制劑;③燈光誘殺成蟲;④在低齡幼蟲期噴施Bt制劑。
3.茶刺蛾
(l)識別特征。成蟲體長12-16mm,茶褐色,超光性強。卵散產于茶叢中、下部老葉背面的鋸齒附近。以幼蟲取食葉片危害,幼蟲共6齡,低齡幼蟲取食下表皮和葉肉,留下表皮漸轉為枯焦狀半透明斑塊,3齡后自葉尖向內取食葉片呈平直缺刻,一般食去半葉左右即移至另一葉危害,蟲口密度大時常將全葉食盡,每頭幼蟲可危害10張葉片。
(2)發生規律。一年發生3-4代,以老熟幼蟲在土中結繭越冬。翌年4月上旬開始化蛹,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成蟲羽化。各代幼蟲盛發期分別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中、下旬及9月中下旬。一般每年的第二代發生較多。
(3)防治要點。①冬季進行茶園深耕,可阻止到年成蟲羽化出土;②燈光誘殺成蟲;③低齡幼蟲時噴施價制劑;④茶刺蛾核型多角體病毒流行的梅雨季節收集罹病蟲體,再噴施到田間。
4.茶麗紋象甲
(l)識別特征。成蟲體長7m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