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茶園害蟲調控的基本原理
茶樹是一種多年生灌木型作物,其樹冠密集,樹幅寬大,四季常青。一經種植可連續生產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在現行的栽培管理條件下,新植的茶園幾年就可封園,形成樹冠茂密郁閉、小氣候變幅較小的特殊生態環境,且比較穩定,使得茶園中的生物群落結構(包括有害生物和有益生物)較其他生態系統復雜,生物種類和數量要豐富得多,在年度間也較平穩,不同種的種類數量雖略有起伏,但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能保持相對的平衡。
同時,茶園也是一個人為干擾較大的次生態系統,從開荒墾地、茶苗種植到茶樹修剪、采摘 、施肥、病蟲防治等無不受到人為因素的干擾。近幾十年來,由于生態環境的變化,栽培措施的變革,使茶園生態環境趨于簡單化,利于某些病蟲的流行和擴散;普遍大量使用化學肥料,使茶園地力衰退,土壤活性降低;尤其是大量偏施氮肥,改變了茶樹體內的碳氮比例,引起吸汁性害蟲暴發。在茶園病蟲防治上只注重在病蟲本身而忽視防的措施,致使茶園生態平衡遭到破壞而不易恢復,引起茶園病蟲區系發生急劇變化,危險性病蟲不斷發生且越來越嚴重,三“R”問題(殘留Residue 、抗藥性Resistance和再猖獗Resurgence)越來越突出。同時茶樹是葉用作物,農藥直接噴灑在采收的芽葉上,且采摘 批次頻繁,生產季節5—7天就可采摘 一個輪次,采下的芽葉不經任何洗滌就加工成干茶飲用。因此,保持茶園良好的生態環境,減少農藥的使用量乃至不使用化學農藥是當前茶園病蟲防治的關鍵。
我國已記載的茶樹病蟲害種類多達到820種,病蟲害每年給茶葉生產造成大約15%左右的產量損失,在局部地區和局部年份損失更大。而茶園生態的特殊性,使得昆蟲棲息環境相對穩定,由于食物網復雜,受到昆蟲種群內及種間反饋機制的限制,單種種群數量穩定,即優勢種群往往能穩定地保持優勢,在經濟地位上比較突出。也就是說,茶園中雖有多種害蟲存在,但通常只有1、2種或2、3種關鍵害蟲才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因此整個茶園害蟲防治的成敗,往往取決于對關鍵性害蟲的防治對策。
關鍵性害蟲不一定是數量最多的種類。如茶二叉蚜,其發生數量常常比茶尺蠖要多得多,但茶樹對蚜蟲為害的耐受力強,蚜蟲又常常受到天敵、采摘 等因素的制約,盡管其數量很多,但并不造成嚴重經濟損失而成為關鍵性害蟲。另外不同地區的茶園害蟲,由于各自處在不同的農業生態系中,發生的數量和造成的經濟損失是不盡相同的,甚至同一地區茶園的不同地塊也不相同。因此,確定關鍵性的害蟲在茶園害蟲生態調控中就顯得十分必要。作為關鍵性害蟲主要有以下特點:①害蟲的為害期與寄主作物的收獲部位敏感受害期同步,②對寄主作物的損害超過了寄主的補償能力和忍受限度;③種群經;顒釉诮洕鷵p失水平范圍上下,或完全超過。
茶園害蟲生態調控的原理就是在了解茶園這種特殊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按照生態學的基本原則,從害蟲、天敵、茶樹及其他生物和周圍環境整體出發,在充分調查、掌握茶園生態系統及周圍環境的生物群落結構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