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公害茶葉生產中的病蟲治理對策探討
石門縣是湘北重要產茶區之一,現種植面積3000公頃,年產量在2500噸左右,有“牛抵茶”、“宜紅茶”等傳統名茶,近年來還相繼開發了“東山秀峰”、“石門銀峰”、“白云銀毫”等名優茶。20世紀90年代以來,本縣茶葉生產長期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茶葉產品競爭乏力,市場萎縮。究其原因,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農藥殘留不達標。因此,探討茶園病蟲害綜合治理技術,降低農藥殘留,生產無公害茶葉,已成為植保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
1 茶園病蟲害發生與防治現狀
1.1 主要病蟲種類
本縣茶園發生的主要病蟲約65種。常年發生的重要害蟲有茶小綠葉蟬、茶毛蟲、茶黃螨、茶蚜、黑刺粉虱、茶尺蠖、卷葉蛾、茶椰園蚧、茶蓑蛾等,其中以茶小綠葉蟬、茶毛蟲發生普遍且為害嚴重;主要病害有白星病、赤星病、茶餅病、茶芽枯病、茶煤病、茶云紋葉枯病。其中以茶白星病發生面積大,危害重,嚴重威脅春茶和早夏茶生產。
1.2 發生特點及危害程度
本縣茶園一般地處中、高山區,海拔高度在500~1500m之間,霧露時間長,日照短,全年氣溫偏低,春季氣溫上升較慢,多數茶園樹齡在20年以上。茶園病蟲害發生特點是:春茶以病害為主,夏秋茶以蟲害為主,病害損失重于蟲害。茶白星病是所有病蟲害中危害最突出的一種,發生期早,流行時間長,一般發生始期為3月下旬,流行期4月上旬至6月上中旬,常年發生面積為2150公頃左右,占總面積的70%,造成的經濟損失占病蟲災害總損失的50%~60%;茶小綠葉蟬,發生時間長,種群增長快,世代重疊嚴重,防治難度大,常年發生面積占茶葉總面積的75%以上,5月下旬至6月下旬和9月中旬至10月下旬全年發生高峰期;茶毛蟲發生面積約占總面積55%~60%,6~7月、9~10月為幼蟲發生高峰期;茶黃螨在干旱年份發生面積可達60%~70%;黑刺粉虱種群近年來上升速度較快,極有可能成為茶園主要害蟲。
1.3 天敵資源豐富
本縣茶園一般均在崇山峻嶺之中,環境植被復雜,具有生態多樣性,有較豐富的天敵資源。據調查全縣茶園有昆蟲類天敵136種,兩棲類天敵5種,爬行類天敵3種,寄生性天敵32種。優勢種群有白僵菌、蘇云金桿菌,松毛蟲赤眼蜂、絨繭峰、小綠葉蟬纓小蜂等寄生性天敵和蜘蛛、虎甲、步甲、草蛉、蜻蜒、茶褐獵蝽、異色瓢蟲、捕食螨、螳螂等捕食性天敵10多種。
1.4 病蟲治理水平較低,過分依賴化學農藥
茶區大多在邊遠山區,茶農科技素質較低,食品安全意識較差,缺乏病蟲綜合治理技術,防治病蟲時往往忽視利用豐富的天敵資源,而單純依賴化學農藥,施藥頻率偏高,用藥量偏大。據調查,主產茶區全季施農藥在10次以上,主要品種為甲胺磷,三氯殺螨醇、擬除蟲菊脂類等高毒、高殘留農藥,茶區甚至風行在采茶后噴施甲胺磷加尿素液作為催壯茶芽的關鍵增產手段,造成天敵被大量殺傷,茶園生態遭受嚴重破環,茶葉的農藥污染嚴重。
2 茶葉無害化生產的病蟲治理對策
茶葉在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要受到有害生物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