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園綜合防治的主要技術措施
茶園栽培管理既是茶葉生產過程中的主要技術措施,又是病蟲防治的重要手段。它具有預防和長期控制病蟲的作用。在設計和應用上既要滿足茶葉生產的需要,又要充分發揮對病蟲害的調控作用,茶園病蟲害綜合防治應以農業技術為基礎。(一)避免大面積單一栽培,豐富茶園群落結構 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大量推廣藪北品種,曾引起茶輪斑病大面積流行。凡是周圍植被豐富、生態環境復雜的茶園,病蟲害大發生的幾率就較;凡是大面積單一栽培的茶園,某些病蟲害流行和擴散的幾率就大。對于自然條件較差的丘陵和平地茶園,要植樹造林,種植防風林、遮陽樹,增加茶園周圍植被。樹種可選擇落葉楹、相思樹、鳳凰樹、女貞樹和水杉等。也可采取茶園間作改善茶園的生態環境,增強茶園小氣候和茶園環境的穩定性,維持茶園生態平衡。(二)優化茶園生態環境,增強茶園自然調控能力 一般來說,山區和半山區茶園自然條件較好,植被豐富,氣候適宜,素有"高山云霧出好茶"之說。同時,由于環境的多樣性,生物群落結構復雜,病蟲害的優勢種也不容易造成大的為害。因此,新辟茶園最好向生態環境復雜的山區或半山區發展。山坡開辟茶園可推廣"山頂戴帽子,山腳穿鞋子,山腰圍裙子"的模式,即山頂保留一定的植被,山腳留出道路和緩沖帶,山腰開辟茶園。(三)推廣抗性品種,增強茶樹抗病蟲能力選育和推廣抗性品種是防治病蟲害的一項根本措施。不同茶樹品種抗病、抗蟲性差別很大。例如,葉片單寧含量高,厚且硬的品種,對茶炭疽病有較強的抗性;大葉種、葉片厚且柔軟多汁的品種易感染茶餅病。因此,在推廣抗性品種時,要根據當地的氣候、土質、適制茶類,尤其是要了解主要病蟲害與品種的關系等來選用。(四)增施有機肥,嚴格控制化肥的使用合理施肥、增施有機肥是促進茶樹生長、滿足茶樹營養的需要,也有助于提高茶樹的抗病蟲能力。同時,如果土壤肥力不足,茶樹抗性就降低,也會使病蟲為害加重。有機肥可改良土壤,促進土壤通風透氣,增加土壤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有利于茶樹生長健壯,增強對病蟲害的抵御能力,減少土傳病害的發病率。秋、冬季節,茶樹處于休眠狀態,茶園可進行翻耕施肥;蕬赞r家肥、漚肥、堆肥、枯餅等有機肥為主,適當補充磷、鉀肥。廄肥、糞肥等有機肥要經過腐熟才能施用。對茶餅病、茶白星病等葉部病害發生嚴重的茶園,可配合使用磷酸二氫鉀等進行葉面施肥。(五)及時采摘 ,抑制芽葉病蟲的發生芽葉是茶葉采收的原料,營養物質含量高,病蟲發生也嚴重。芽葉達到采摘 標準,要及時、分批、多次采摘 。蚜蟲、小綠葉蟬、茶細蛾、側多食附線螨、茶橙癭螨、麗紋象甲、茶餅病、茶芽枯病、茶白星病等多種重要病蟲害主要發生在幼芽嫩梢上,經過采摘 ,可惡化這些病蟲的營養條件,還可破壞害蟲的產卵場所和減少病害的侵染寄主。另外,茶尺蠖、茶毛蟲等食葉性害蟲也喜歡取食幼嫩的葉片,及時采摘 也可抑制它們的發生。對有病蟲芽葉還要注意重采和強采。如遇春暖早,要早開園采摘 。夏、秋季節盡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