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茶茶樹的災害及防治
江蘇茶園主要災害有旱災、凍害和蟲害,局部地區有小范圍的濕害。建國以前,茶樹種植零星分散,多為密度很稀的叢栽且多與雜糧、果木等間作,管理粗放,遇到災害幾乎沒有任何防治措施,只能聽天由命。
建國以后,大面積發展了條播密植茶園,茶葉生產成為丘陵山區重要的多種經營項目,實行了專業化管理,氣象災害和病蟲害的防治逐步引起重視。50年代中后期,大部分茶園剛剛播種,害蟲很少形成危害,僅個別茶園偶然使用砒酸鉛等農藥進行防治。50年代末為60年代初茶樹小,茶園間作普遍,茶園害蟲為發生代數少、體型大、咀嚼式口器的種類,僅局部發生,沒有大面積危害成災的記栽。主要以捕捉、采卵等手工方式,伴以農業技術措施和1605、滴滴涕、六六六 等化學農藥防治。對于干旱、凍害的防治只能限于局部,主要是傳統的挑水澆灌,表層松土抗旱和煙熏、漫灌防凍等方式。
60年代中期,茶樹逐漸封行,茶園生態環境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使茶樹害蟲種群演變,發生代數多、體型小、刺吸式口器的害蟲種類增加,化學方法成為主要防治手段,藥劑為1605、1059、敵百蟲、六六六、滴滴涕等有機磷和有機氯農藥。1974年國務院明確“對于茶葉……等作物,要特別禁止和限制使用滴滴涕、六六六、汞制劑、砷制劑等農藥”。1978年江蘇省革命委員會農業局轉發農業部《關于在茶葉等作物上禁止使用高殘留農藥的通知》,重申了茶園禁用六六六和滴滴涕,并要求農資部門大力推廣高效低毒農藥,優先供應茶區。此后有機磷農藥樂果、敵敵畏、辛硫磷等得以推廣,并宣傳執行了采茶前農藥使用安全間隔期的有關規定,在全省茶區全面推行秋茶后茶園普噴石硫合劑的技術,大大降低了越冬蟲口密度,有機氯農藥在茶葉中殘留逐步降低。1978年蘇南地區發生百日大旱、茶園損失慘重,各地開始建設茶園灌溉設施、配備噴灌機具。
1981年省農林廳林業局組織有關部門科技人員進行的森林病蟲普查中共查獲茶樹害蟲59種。1987年無錫市茶葉品種研究所經3年對無錫市進行茶樹害蟲調查,查明茶樹害蟲108種,其中主要種為假眼小綠葉蟬、茶橙癭螨、茶尺蠖、黑刺粉虱、綠盲蝽、椰圓蚧、茶蚜等7種。這一時期開始使用除蟲菊酯類農藥,包括溴氰菊酯、氰戊菊酯,防治茶尺蠖等鱗翅目害蟲;同時推廣應用三氯殺螨醇,使螨類得以控制。
90年代假眼小綠葉蟬、茶橙癭螨、茶尺蠖仍然是全省茶區的主要害蟲,綠盲蝽開始蔓延,危害加重,化學防治相繼采用了單甲脒、雙甲脒、滅螨靈等茶螨劑和撲虱靈。使同翅目害蟲得以控制。1996年,因三氯殺螨醇含有滴滴涕等雜質被農業部明令禁止在茶園使用。同年溧陽周城開始了江蘇最早的節水灌溉嘗試。
一、旱災防治
建國前,江蘇茶園與雜糧間作,都是靠天生長,遇上干旱能采多少采多少。建國后,茶園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提高,肥培管理水平更是大大超過以前。茶園的抗旱能力也有很大提高。但由于茶園分布于丘陵山區,干旱仍是茶葉生產的最大威脅。1978年,江蘇全省特別是蘇南地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