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兼議弘揚普洱茶文化
團隨船帶來禮物19項(地球儀、天文鐘、聚光鏡、戰艦模型,銅炮、火槍、馬車、玻璃彩燈、金錢毯、毛料等)作賀壽禮,以圖皇帝歡心,打通關節,1793年(乾隆58年)9月14日乾隆皇帝在熱河行宮(今承德避署山莊)接見英使團,并在萬樹田宴請,乾隆帝婉言不準所請,不予同意,但禮尚往來,回贈英使團大批珍貴禮物,其中就有普洱 茶、女兒茶和(普洱 )茶膏。按清朝禮例每次接見或宴請,參觀、看戲,都要贈送禮物。稱為“賞賜”,每次每人一份,F將其中三次回贈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禮品摘錄如下:
一賞英吉利國王物體,計有琺瑯、珍寶、玉器、漆器、瓷器、花緞、畫冊,鼻煙壺及土產食品等計92項(對,套)479件(個),其中包括普洱 茶8團、六安茶8瓶、武夷茶4瓶、茶膏4匣。
一又加賞英國國王物件、綾羅絲緞、漆器、扇、箋、食品茶.計40項455件,其中包括普洱 茶40團、茶膏5匣,武夷茶l0瓶、六安茶10瓶。
一又隨敕書賞給英國王物件,計41項1016件,其中包括普洱 茶40團。茶膏5匣,武夷茶10瓶、六安茶10瓶。
這次英使覲見團95人,包括正使(即馬戛爾尼)、副使,正副總兵官、通事(翻譯),文書、醫生、天文生、聽事官、管船官等,分別等級檔次,每人都給禮物,共“賞賜”物27批.其中15批有茶葉。我將這批禮單逐項統計,計送普洱 茶124團,女兒茶34個,(普洱 )茶膏26匣,磚茶28塊,六安茶48瓶、武夷茶24瓶,還有未列茶名的“茶葉”32瓶。
每次贈送國禮,便由清朝“軍機處”逐人逐項開列詳細清單,呈送皇帝閱批后送給。
這批清朝禮品茶的計數單位,普洱 茶稱“團”,女兒茶稱“個”。茶膏稱“匣”,此與思茅采辦的貢茶單位稱謂相符合,是思茅進貢清宮的貢茶無疑。
本世紀60年代初,北京故宮茶庫里還存放著清宮沒有吃完用完的貢茶數噸、其中仍有普洱 茶,女兒茶,茶膏。1963年故宮處理清宮貢茶2噸多,1963年l0月23日,一次偶然機會,我在北京茶廠見到這批陳年貢茶實物。普餌團茶大者為西瓜(略扁),小的如網球、乒乓球狀,茶色褐黑,不霉不壞、保存完好;茶團表面有擰緊布紋的印痕,可見當時制茶是用布包著揉緊、干燥成型的。我曾選了一個大的普洱 團茶用磅秤稱了一下,重量為市秤5斤半,當是清代5斤重的團茶(清代老秤一斤合596,62克)。這種團茶形狀似人頭,對照清代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普洱 茶有“人頭式,名人頭茶.每年入貢,民間不易得也”的記載相符合。
故宮這批貢茶,同時處理的還見有類似現代的白毫銀針茶(全是白毛長芽頭)、烘青茶(當是六安茶)、長方形的黑磚茶(較今茶磚為薄)等。我曾取回少量樣品試泡,湯有色.但茶味陳化、淡薄。
60年代初期,茶葉減產,內銷市場供應不足。這批故宮普洱 團茶,打碎篩細,拼入散茶賣掉了。我于1992年11月13日在全國政協禮堂偶遇故宮老專家單士元先生,曾詢問故宮貢茶事,據告普洱 團茶、茶膏等仍留有樣品,故宮茶庫遺存的普洱 貢茶,不知是清朝哪位皇帝在位時遺留下來的,推測至遲當是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們吃剩的。歷史貢茶實物,是極為珍貴的文化遺存,自應保存下去,當作一般茶葉處理掉,令人十分痛惜。
云南普洱 貢茶,清宮賞識200年,留作歷史茶文化記載,F在改革開放建設的新時期,文化應出效益。弘揚普洱 茶文化,發展普洱 茶經濟,是個課題。這次召開的“中國普洱 茶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辦普洱 茶葉節,又參觀普洱 茶古老大茶樹和新茶園,中外茶人咸集,茶論風生,是一次很好嘗試。普洱 茶是具有特色的地區名茶,現在港澳地區和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一帶華人傳統獨鐘普洱 茶。近年發展日本市場,西歐、北美等市場也有些銷路,前景看好。廣東茶樓尚以茶當家。中國民間有普洱 茶濃汁治痢偏方,是傳統藥用茶,國外化驗普洱 茶有降血脂、降膽固醇的功效。普洱 茶潛在優勢較多。時代在前進,產品應創新,我認為認識普洱 茶,開發普洱 茶,有本質與現象,狹義與廣義之分。云南是世界茶樹原產地,大葉良種茶樹,熱帶高原氣候,茶區環境優異,得天獨厚,滋生茶味濃厚的特殊品質,是為普洱 茶的本質所在,利用大葉良種原料茶制成不同成色的紅茶,綠茶、花茶、緊壓茶,是內在本質形之于外的商品現象。開發普洱 茶,應在提高本質因素的前提下,在繼承優良傳統、狹義的發展普洱 茶老產品的同時,也要依據海內外兩個市場導向。審時度勢,推陳出新,廣義地開發出豐富多彩、新的普洱 茶形式有散茶、有團茶、有飲料、有藥用、有保健。商品有文化層次,創出優質名牌,促進擴大普洱 茶消費,繁榮普洱 茶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