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門紅茶的運銷歷史|祁門紅茶歷史
縣的每一個村落,都有自己的茶號。
茶號是徽州人在當地的機構業茶,通常集收購加工運銷于一體,是一種季節性很強的制茶場所。茶號的經營場地,既有專門的處所,也有借助其他地方的。
經營茶號,一般是對半成品的毛茶進行深加工,按照業內人的說法,叫“精制”。茶號收購毛茶的渠道一般有兩種:山客向茶農零星收購,轉而販賣給茶號;另一種是茶號自己到茶農家里收購,或者茶號在產區設立專門的收購點,像這樣的茶號,主號叫門莊,收購點叫子莊。而那些經營茶號的業主,基本都是當地有聲望的鄉紳。
茶號內部分工很細致,具體地說有掌號、賬房、掌烘、看樣、掌堂秤、管廠、箱司、鉛司、揀絲(發揀收揀收發竹籌)、水客、廚司等。從某種程度說,茶號是徽州茶業的發源地。
茶號的經營場地,既有專門的處所,也有借助其他地方的。專門的場所建筑比較講究,通常是選址干燥、空間開闊,窗戶小而多,目的是既通風又防止香氣走散。借助的場所多是祠堂。祁門歷溪村的合一堂祠堂就是這樣一處典型的場所。20世紀30年代時,村里有一位叫王文濤的茶商,在這里開了一座“和昌號”茶號,大門的右邊用作揀場,享堂樓上用作揉捻場地,樓下有一邊門,直通外面的文會老房。
設置在祠堂的揀場都特別講究,為方便采光和防雨,天井上部都安裝了可以收進推出的活動玻璃瓦,地板裝得也高,人站在揀板上可以摸著大梁,所以至今祠堂的大梁上還留有五個當年茶工嬉戲時印的“和昌號”茶印。
一般來說,這些茶號有一定的延續性,也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祁門清溪村就有這樣一個茶號,20世紀30年代,村里有兄弟四人合辦了一座“同聲!钡茶號,開辦時生意很好,后來因為其中有一個人在外惹是生非,其父只好用“同聲!钡謧,造成四位股東不歡而散,以致村里產生民謠“茶號同聲福,蝕本蝕到哭”。再后來,村里另一人重新接手茶號,改名為“永昌盛”。
茶號支付制茶工人的工資以包工制居多,通常是與包工頭一次性談成。普通制茶200~250箱,需要工人20人左右,300箱需24人,即茶工數根據茶箱數來定。
茶號資金的來源,一般有三種:貸款、附本、自有資金。貸款是茶號經營的主要資金來源,全靠上海的茶棧放貸。那些茶棧每到一二月份就開始派人到茶區來考察,辦理手續。要貸款的茶號先要找一位茶棧信得過的人做擔保,擔保人一般是地方威望較高的鄉紳。
茶號制作了徽州千姿百態的茶葉,從而也打造出以徽州茶葉為營生的茶葉產業,茶行、茶棧、茶莊,以及圍繞著以茶葉為產業而派生出的各種組織機構,都是茶號的基礎上演繹發生的,同時又與茶號有著唇齒相依的關系。
祁門紅茶的運銷歷史
祁門紅茶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