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門紅茶的前世今生|祁門紅茶文化
在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上,異常光彩,以三枚金獎的成績,風靡世界茶壇,使祁門紅茶這個紅茶中的后起之秀,一舉步入世界頂級名茶行列,并進一步引動了海內外熱情的追捧。祁紅一枝獨秀的景致,引起北洋政府農商部重視。并于1915年,在祁門成立了“農商部安徽模范種茶場”,并于1934年更名為祁門茶葉改良場,作為中國近現代最早一批茶葉科技機構之一,祁門茶葉改良場一直傳承不絕,其間,吳覺農、胡浩川、馮紹裘、莊晚芳等中國現代茶業的泰斗先后來到祁門,為祁門紅茶的長久發展奠定了深厚的根基。
幾經歷練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國際茶市受到了沖擊,曾一度堅挺的祁紅無疑也受到了嚴峻的挑戰。據資料記載,自1926-1929年的四年間,祁紅的外銷指數下降了80個百分點。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由于海運中斷,向以國際市場為主要銷售渠道的祁紅頃刻間一落千丈,生產無常,茶號頓減,產量大落,于是茶農紛紛棄茶改林,祁紅遇上了從未有過的困頓。
1949年,隨著新中國成立,祁門紅茶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祁紅生產受到重視,國家通過貸糧、賒銷、貸款等方式,支持資金一千多萬元,扶持祁紅生產。茶園面積大幅增加。此后幾十年,在國家計劃經濟政策的扶持下,祁紅茶區大力開展科學實驗,通過“二建”(建立集中連片的新式茶園、建立穩產高產的基本茶園)和“三改”(改造老茶園、改善茶園管理、改變采摘技術)等措施,培育出一批規模大產量高的基礎茶園,以及一批畝產超百斤的社隊。
進入20世紀90年代,祁紅發展開始面臨嚴峻挑戰。首先是國際市場變化,印度、斯里蘭卡、肯尼亞、印尼等國紅茶快速崛起,讓中國紅茶銷售承受巨大壓力;其次國內茶葉結構大調整,名優茶蜂擁而起;此外,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體制性矛盾阻礙了祁紅快速發展的步伐,祁紅產業亟待迎來一個全新的突破與變局。
生機勃發
雖然祁紅生產一度低迷,但堅信祁紅品質的祁紅人,始終相信祁紅的春天終將來臨。近年來,祁門縣不斷挖掘祁紅文化內涵,先后投入3000多萬元,相繼落成了祁紅茶館、祁紅超市、祁紅廣場、祁紅歷史文化展覽館,今年總投資1.2億元的祁紅文化博覽園一期工程也已順利完工,一個圍繞祁紅產業大發展的相關業態正在有機形成。
祁門縣委、縣政府還專門成立了“振興祁紅”辦公室,希望集全縣之力,再筑祁紅輝煌。2001年,祁門被命名為“中國紅茶之鄉”。2004年,投資2600多萬元的金東茶葉交易市場投入使用,19項祁門紅茶標準制定,祁門紅茶協會成立。2005年在全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