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值得用一輩子去參透|紫砂壺文化
生為陶都人,雖然平時泡茶也用紫砂壺,其實我并不懂壺;蛟S正因為離紫砂壺太近了,缺少了審美的距離,反而不曾用心去體味過它。
自懂事起,便知道紫砂壺了。那時候紫砂壺還遠沒有今天這般金貴,幾乎家家都有一兩把,沏茶、喝水都用紫砂壺。鄉間沒有大紅袍、普洱之類的好茶,只有山里人的粗紅茶,那茶葉,是暮春時節采的,茶梗粗壯,得用腳在茶鍋里用力踩才能成形,發酵曬干后放入壺中,泡上滾水,倒出來的茶水濃油赤醬,清香四溢。飲上一碗,只覺得肋下生風,胸中塊壘頓消,艱苦的勞作因為有了這一壺茶,變得滋潤起來。而那壺也不因為用了孬茶就蓬頭垢面,包漿反而愈發自然敦厚,紫黝黝的泛著暗光,很是符合鄉下人的審美觀:耐看,經用。只要不摔壞,一把壺可以用好幾代人。
孩提時代,紫砂壺開始水漲船高,很多小伙伴去學做紫砂壺?粗齻冋沾粼谧仙白鞣焕,打泥片,拍身筒,光壺身,做壺嘴,修壺蓋,刮筋紋……瞄了又瞄,比了又比,翻來覆去,看得人昏昏欲睡,覺得乏味至極。單是數一數泥凳上那一大把工具:泥搭子、竹拍子、距車、牙子、滴棒、絲尺、復只、明針、木轉盤、滴眼……就已經讓人眼花繚亂,單調寂寞的作坊畢竟吸引不了孩子們活潑躁動的心。
我依稀記得,那時的紫砂壺作坊(現在叫工作室)是幽暗的,靜得令人發慌。做壺人就坐在泥凳前,日光燈低低地橫掛在泥凳上,看不清臉,印象中只有一個做壺人的側影和手中一把放大的壺坯。時間在這里似乎已經失去了作用,太陽緩緩升起又落下,工作室里的光線慢慢明亮又漸漸黯淡,但做壺的人似乎連姿勢都沒有變一下,一坐就是一整天,修整,打磨,任時光在指間流走而渾然不覺。仔細看看,手中的活兒似乎并未見得多出來。
做壺是急不得的。師傅說,板凳要坐十年冷。這樣的日子,坐久了,腰酸腿疼,但心卻慢慢澄凈下來。青春在紫砂作坊里,慢慢褪去了火氣,消減了浮躁,波瀾不驚,心靜若水。這樣的狀態下做出來的茶壺,雖然工藝尚未精湛,倒也清新可喜,未曾入窯便已經挺秀光滑,歷經窯變更是溫潤如玉。不知道是壺被人滋養了,還是人被壺滋養了,或許是天意和人工在最合適的機緣得到了完美融合?次覑鄄会屖,昔日的小伙伴便把做成的這第一把壺送給了我。這把學徒制作的紫砂壺一直在我桌上,一用就是十幾年。
但對于紫砂壺而言,我始終只是一個膚淺的旁觀者。
拍賣會上的紫砂壺高高在上,驚為天價,讓人費解。但我始終覺得,此壺已非彼壺,雖然也取自于“人間富貴土”,但只與“富貴”結緣,與“土”無關了。那壺早已平步青云,端的是雍容華麗,富貴逼人,與一把普普通通、泡茶品茗的家常壺相比,無意中已經失去了它本來的功用和價值,不知道這對于一把壺來說是幸或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