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傳統紫砂壺制作工藝的研究
摘 要:紫砂壺是許多藝術愛好者的至寶,在中國的藝術發展過程當中,紫砂藝術的發展歷史較長,深受社會大眾的喜愛與追捧。宜興是紫砂壺的發源地,也是紫砂藝術發展最為興盛的地方。紫砂將茶文化與陶文化進行完美地結合,把中國的陶藝術發揚光大。紫砂壺不僅是我國陶瓷藝術的承載者,更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客體。因此,許多學者與藝術愛好者將其研究重點入在了傳統紫砂壺的制作工藝之上。本文以對傳統紫砂壺制作工藝 的研究為題,對紫砂壺的選料與制作細節進行分析。
關鍵詞:傳統;紫砂壺;制作工藝;選料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35-0034-01
前言:
紫砂壺對于許多藝術愛好者來說,都是藝術與文化的完美化身。就產地而言,宜興的紫砂壺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紫砂壺本身具有其自身的藝術價值與藝術境界,紫砂壺的質量傳達到制作者的制作技術與審美能力,以及地方的文化傳統等等。因此,紫砂壺的制作工藝對于紫砂壺的質量以及紫砂壺的價值有著直接的影響。筆者從紫砂壺的制作工藝入手,將傳統紫砂壺作為載體,對傳統紫砂壺的制作工藝進行簡要的闡述。
一、傳統紫砂壺的選料
完成紫砂的制作,需要四種不同的基本原料。首先,產于黃龍山的紫泥,是進行傳統紫砂壺制作的重要原料。紫泥的顏色大多為紫色與紫紅色,其表面具有銀色的閃爍點,有的部分會出現貓眼,也就是若隱若現的斑點。在經過燒煅之后,紫泥的顏色大多為紫色、深紫色或者紫棕色,顏色的不同主要是由燒煅的溫度以及礦體自身構成要素不同決定的。
其次,與紫泥同產于黃龍山的淥泥也是重要的加工原料。綠泥位于紫泥層中,為其夾脂。其名字由來是因為其出礦之時的顏色為綠色,固稱之為綠泥。在經過加工之后,會吸收其它原料的色澤,因此通常不會用來單獨進行陶藝的制作。
第三是紅泥,是嫩紅泥與老紅泥的總稱,產自嫩泥礦的較下層。在出礦之初,紅泥大多為紅色或者是黃色,在經過加工之后變為暗紅色。
第四是團泥。團泥出自于團山礦層當中,它主要是由紫砂泥與綠泥構成,是二者的混合物。在經過加工之后呈現銅黃色與米黃色。團泥的自然產量較低,因此,在加工實踐當中,制作者經常將紫泥與綠泥進行人工混合。
這四種原料是進行傳統紫砂壺制作過程中經常用到的原料,這四種礦泥都可以單獨進行陶器的制作,也可以利用其混合物生成新的礦泥,提供更多的紫砂壺制作原料。在進行傳統紫砂壺的制作之時,可以利用化工原料進行特殊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