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安化:茶旅文化齊發展 山城蛻變換新顏
縣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構建“一江一湖三山”生態安全格局。加快石漠化地區和老礦區等地質災害點治理,提升防災減災能力。立足安化青山綠水和黑茶、中藥材等生態產業優勢,積極謀劃打造大健康產業。
一片茶葉,鋪就一條精準扶貧路
安化縣馬路鎮千秋界村民鄧秀山,長期依靠幾畝田土度日,身體也不硬朗,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戶。但2011年開始,在鎮上干部的鼓勵和當地企業的支持下,他開始承包村上的20畝茶園基地。剛開始時,自有資金不足,鎮上想方設法給他申請各種補貼和貸款,村上企業千秋界茶廠也免費為他提供茶苗和肥料等,還給予技術指導,讓鄧秀山走上了致富路。從2014年開始,鄧秀山的茶園豐產,平均每畝純收入超過7000元。他又陸陸續續把自家的一些山地開發成茶園,到2015年,總面積達到30畝,每年純收入近20萬元。幾年下來,鄧秀山修建了新房子,買起了小汽車,變成了當地有名的致富先鋒。
近年來,像鄧秀山這樣通過茶園致富的安化貧困群眾比比皆是。
安化黑茶產業迅速發展壯大后,縣委、縣政府便通過各種政策鼓勵群眾種茶,按照種苗基地2000元/畝、新建基地1000元/畝、老茶園改造500元/畝的標準,對茶農進行補貼。一些龍頭企業也建立了企業+農戶的發展模式,大力支持散戶種茶。在多重刺激下,安化茶農種茶積極性空前高漲,參與茶產業的人數暴漲,因茶而富者萬千。
“目前,我縣茶產業仍處于穩步發展期。至今年9月底,我縣茶葉加工總量4.9萬噸,實現綜合產值98億元,茶產業稅收1.1億元。根據發展態勢,預計全年全縣茶葉加工總量突破6萬噸、綜合產值達130億元,建設茶園基地2萬畝以上,全縣從事茶葉及關聯產業人員32萬人,茶產業稅收1.6億元。”安化縣縣委書記熊哲文表示,正是黑茶產業的大力發展,鋪就了安化精準扶貧之路,幫助越來越多的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為整合資源,近3年來,50家以上的安化黑茶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共籌資2億多元,解決了近10萬貧困人口的發展難題。
目前的安化縣,80%的貧困農戶都擁有茶園。據了解,茶農新建1畝茶園約需投資5600元,一般三年開始小受益,四年后全面豐產,每畝產值可達13500元,純收入7500元左右。近年,貧困農戶僅因茶增收就達人均1800多元。通過發展黑茶產業,引導人們從事黑茶生產與加工制作,安化縣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路。
茶旅文融合,山城迎來發展的春天
今年國慶期間,安化縣馬路鎮云臺山村沸騰了。“7天時間,至少平均每天有2000人次的游客來這里,幾個農家樂都爆棚了。”村支書鄧中跳告訴記者,自2011年村上提出茶旅文一體化發展后,夯實了基礎設施,開辟了3000多畝高產有機茶園,引進了3家規模茶企業。云臺茶園美和云臺黑茶好已經家喻戶曉,旅游產業持續升溫。2014年開始,平均每年至少10萬人次以上游客來到村上,看茶園,品黑茶,欣賞自然美景。村上也通過各種途徑,對上山公路實行了硬化、綠化和亮化,引進了英雄公園項目,改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