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茶研究取得創新進展
日前,由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云南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共同完成的《普洱 茶植物基源、物質基礎、質量評價體系以及后發酵關鍵技術》研究通過云南省成果鑒定。這是云南省普洱 茶研究領域取得的又一新進展,其在研究方法與研究成果方面顯著的創新性,代表了目前我國普洱 茶及茶葉研究的最新研究水平。
據了解,承擔該項目的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張穎君研究員和楊崇仁研究員的研究組,歷經十余年,通過對云南栽培大葉茶(包括生態綠茶、普洱 生茶、普洱 熟茶)及其近緣野生植物大理茶和光萼厚軸茶的系統研究,首次從普洱 熟茶中發現了結構新穎的黃烷醇內酯類成分,從大理茶中首次發現鞣花丹寧類化合物大理茶素和光萼厚軸茶不含咖啡因和茶堿等嘌呤類生物堿的特征性成分,從植物化學的角度全新揭示了云南產茶葉的物質基礎。特別在大葉茶的起源研究中,提出了大理茶是栽培大葉茶野生基源植物的科學論斷,為云南是茶的故鄉提供又一科學依據。同時,該項研究在應用現代分析技術的基礎上,首次建立了沒食子酸和茶氨酸同時定量的分析技術,為普洱 茶的品質評價綜合技術體系的構建提供了新的技術基礎。還從普洱 茶后發酵茶堆中分離鑒定了7個優勢菌物,并通過生物學特性研究,優化培養條件,研制成功“普洱 茶麴”,在普洱 熟茶后發酵建立規范的生產工藝的推廣應用中取得顯著效益。經專家委員會評鑒,該項普洱 茶綜合研究所具有的理論和應用價值在有效發掘云南省資源優勢,科學推進云南茶產業可持續發展中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