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歷史略論
這些坎坷崎嶇的驛道,為內地與邊疆源源不斷地運送著茶、糖、鹽、馬匹、皮毛等,因此這條古道被世人稱為“茶馬古道”。同“絲綢之路”一樣,茶馬古道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曾經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普洱 茶的產地古有記載,《滇海虞衡志》稱“茶出普洱 所屬六茶山,一曰攸樂,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蠻專,六曰慢撒,周八百里”。清朝道光年間的《普洱 府志》(古跡)中有這樣的記載:“舊傳武侯遍歷六山,留銅鑼于攸樂,置銅鏝于莽枝埋角磚于蠻磚,遺木梆于倚邦,埋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币赃z木梆而得名的茶山——倚邦,因生產七子餅茶而聞名,年產茶葉近萬擔,遠銷西藏、港澳、東南亞各地。明、清時期,這里茶莊林立,商賈云集,熱鬧非凡。由于所產茶質好,每年都要進貢朝庭。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清朝政府為加強對茶山的管理和貢茶的運送,從思茅至倚邦、易武的崇山峻嶺中修筑了一條用青石板嵌成的寬2米,綿延數百公里的運茶大道。這期間,由于茶葉生產的發展和交通的便利,倚邦當仁不讓地成為了內地與邊疆交往的政治、經濟中心,各種商鋪、會館應運而生。易武倚邦老人曾說明末清初,直到同治年間,是普洱 茶最繁盛的時期。每年可以收茶葉萬擔之多(每擔合75公斤),主要銷往四川、西藏和內地,因其茶品、茶味及豐收,而中外馳名。宣統末年,尚存慶豐和,慶豐益、元昌、恒盛等四個茶莊,由他們將普洱 茶運往昆明,下關。每年春夏兩季,云南,四川漢族、藏族客商趕著馬邦云集于倚邦,進行普洱 茶交易,當地茶農也規定每年清明節后為“茶會天”,屆時各地商人份份趕來,和易武茶農互相進行物資交易,場面極為熱鬧。當地人介紹,最繁榮時期有近100戶居民,熙來攘往的各地客商、馬幫等眾多,人口約近10萬人。
隨著清朝政府的衰落,茶葉貿易也受到影響,而隨后發生的幾次火災、戰亂,使這里逐漸衰敗。加之現代交通工具的迅速崛起,古道被亂草漸漸淹沒,這里成了人跡罕至的角落。剩下的居民大多遷往別處,只留下30多戶近400人。
不過,當年的種茶、制茶和飲茶習俗已廣泛的流傳開來,從省內到省外,從國內到國外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據推測,當今世界廣泛流傳的種茶、制茶和飲茶習俗,都是由我國向外傳播出去的,并且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約于公元五世紀南北朝時,我國的茶葉就開始陸續輸出至東南亞鄰國及亞洲其他地區。公元九世紀時,由日本僧人將中國茶籽帶回日本,逐漸在日本普及為大眾化飲料。十世紀時,蒙古商隊來華從事貿易時,將中國磚茶從中國經西伯利亞帶至中亞以遠。十五世紀初,葡萄牙商船來中國進行通商貿易,茶葉對西方的貿易開始出現。而荷蘭人約在公元1610年左右將茶葉帶至了西歐,1650年后傳至東歐,再傳至俄、法等國,十七世紀時傳至美洲。十八世紀初,品飲紅茶逐漸在英國流行,甚至成為一種表示高雅的行為,茶葉成了英國上層社會人士用于相互饋贈的一種高級禮品。著名的英國東印度公司于十八世紀開始大規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