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茶簡介——第四章 有機茶園病蟲害的控制
防治黑刺粉虱等。
利用昆蟲性信息素和互利素來誘殺和干擾昆蟲的正常行為,在日本已開始利用茶卷葉蛾的性外激素干擾和防治茶卷葉蛾。
利用燈光、色板、糖醋液等誘殺害蟲,目前已開發的新型殺蟲燈運用了光、波、色、味4種誘殺方式,選用能避天敵習性,而對植食性害蟲有極強的誘殺力的光源、波長、波段來誘殺害蟲。因此對天敵相對安全,可比較有效地用于具有趨光習性的茶園害蟲的防治。
根據有機茶標準可有條件地選擇使用植物源農藥和礦物源農藥。植物源農藥如苦楝素、除蟲菊和魚藤酮等均具殺蟲活性,對鱗翅目害蟲和假眼小綠葉蟬 都有一定的防效。但植物性農藥對益蟲也有殺傷作用,只是在不得已時才能使用。礦物源農藥如石硫合劑等可用于防治茶葉螨類、小綠葉蟬和茶樹病害,但應嚴格控制在冬季封園等非采茶季節使用。
[1] [2] 下一頁
3.茶樹主要病蟲害及其防治
識別 該蟲屬不完全變態昆蟲,一生只經過卵、若蟲和成蟲三個階段。成蟲體長3—4毫米,全身黃綠至綠色。卵長約0.8毫米,香蕉形,若蟲除翅尚未形成外,體形與體色與成蟲相似。該蟲以成蟲和若蟲刺吸茶樹嫩梢汁液為害。被害芽梢生長受阻,新芽不發,為害嚴重時幼嫩芽葉呈枯焦狀,無茶可采,全年以夏茶受害最重,成蟲多棲息于茶叢葉層中,無趨光性,卵產于嫩梢組織中,若蟲怕陽光直射,常棲息在嫩葉背面。
發生規律 一年發生9~12代,以成蟲越冬,翌年早春,成蟲開始取食孕卵,茶樹發芽后開始產卵繁殖。成蟲有陸續孕卵和分批產卵習性,尤其是越冬代成蟲的產卵期可長達1個月之久,因此各蟲態混雜和世代重疊現象十分嚴重。全年一般有兩個發生高峰,6月份和10月份。成、若蟲在雨天和晨露時不活動,時晴時雨、留養及雜草叢生的茶園有利于該蟲發生。
防治要點 (1)分批及時采茶或輕修剪能采除大量的卵,抑制其發展;(2)噴施白僵菌或植物源藥劑進行防治;(3)葉蟬發生較大年份,冬季用石硫合劑封園。
茶毛蟲
識別 成蟲體長6—13毫米,雌蛾翅淡黃褐色,雄蛾翅黑褐色。卵近圓形、集產。幼蟲黃褐色,各節的背面與側面有8個絨球狀毛瘤,上著生黃色毒毛、雌蛾產卵于老葉背面,幼蟲有群集性,3齡前群集性很強,常數十頭至數百頭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