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歷史、演變及發展
六日曼撒,周八百里”。至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莽枝茶山中的莽枝、架布、習崆等茶樹衰退,易武茶山取而代之。1957年云南農科院專家蔣銓新定六大茶山為:“曼撒、易武、曼磚、倚邦、革登、攸樂”。以今天的地域和地名看,除攸樂劃在景洪市,其余五大茶山在勐臘縣內。該縣志記述其分布為:一、曼撒茶山為曼撒鄉的曼灑、曼臘、曼乃三村(行政村,下同)和相連的易武鄉的麻黑村區域內;二、易武茶山為易武鄉的易武、易田、曼洛三村內;三、曼磚茶山為象明鄉的曼莊、曼林兩村內;四、倚邦茶山為象明鄉的倚邦、曼拱、河邊三村內;五、革登茶山為象明鄉的安東、新發兩村內。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隨貢茶和大眾茶的用量日增,茶山年產茶增至十萬擔,運量隨之增大,路濘受阻,遂由茶商、士坤出錢,民眾出力,鋪建易武至思茅的茶馬驛道,六年后建成,全長211公里,寬1.13米,全為青石板鋪成。道光三十年(1850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兩次編寫《普洱 府志》,對清末普洱 茶的各況作了簡要記述,綜合其他資料情況,得知清末普洱 各地的茶業漸漸衰落:(1)、寧洱縣,至光緒年間,縣城有專辦“茶引”、茶稅、監辦貢茶的茶局一處;為茶而來長駐寧洱建商會館有:秦晉、兩廣、四川、江西、兩湖及玉溪、建水、石屏、盱江、通河等會館十余處;有商號180余家,其中較大商號有“協太昌、同心昌、榮和昌”等20余家,這些商號多數經營并加工茶葉。寧洱加工的普洱 茶有毛尖、芽茶、小滿茶、緊團茶、改造茶、金月天等品牌,外型為團餅、方磚、牛心和人頭團茶等。同治元年至四年(1862~1865年),遭受“白旗下壩”五年爭戰,城損商衰,茶市不興,各地茶商漸撤,茶園荒蕪。(2)、思茅廳內,設有茶葉總店,除專制“八色貢茶外”外,還加工各種緊團茶、園餅茶和毛尖茶。民間專業加工銷售茶葉的較大商號有“恒和園”、“裕泰豐”、“雷永豐”等10余家,生產園餅、方磚、緊團茶和雙喜牌茶。同治年間受“白旗下壩”戰爭之苦,茶業一度削弱。光緒23年(1897年)設思茅海關后,茶市又復活躍,私商恢復,較大商號有“鼎光恒”、“同仁利”、“裕泰豐”、“信仁和”、“廣益祥”等數家。各商設兩盤揉茶機加工茶葉,每機年加工4百至千斤茶葉,主要茶產品有園、方、團茶。(3)、六大茶山(即易武后名勐臘),清雍正二年(1724年),茶商和工匠大量涌入達“數十萬”之眾,事端不斷,一度被清庭“嚴禁客商入山作茶”。雍正十三年(1735年),實行“茶引”購茶,茶商復入茶山作茶,主要茶品種為園餅茶,又稱為“園寶茶”,因七餅為一筒出售,又稱“七子餅茶”或“七子園”茶。茶山大量供思茅用茶外,當地生產的園寶茶經易武銷至緬甸、泰國、香港,再轉南洋及至歐、美洲進入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