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小種紅茶采制技術|政和紅茶
減重率大約在3 5 %~40%。
萎凋程序一定要掌握適度均勻,它是關系到毛茶葉質優劣的重要一環,如萎凋過度,條索色澤枯燥、不成條,發酵困難。萎凋不足揉捻葉片易斷碎,不緊結。萎凋不均勻則揉捻、發酵也不容易均勻,造成葉底花雜,條索松緊不一。
3.揉捻
群眾叫揉茶,它是小種紅茶初制中的重要工序。
不僅決定毛茶外形,而且對內質有著重要的影響。其目的和作用是緊結條索并破壞葉細胞,使葉汁外溢促進發酵,增強茶湯濃度,形成小種紅茶特有的品質。
它的獨特之處是揉捻室(車間)必須具備“發酵”條件,一般要求室溫24°c、相對濕度8 5 %以上,夏秋氣溫高、濕度低,地面應潑冷水,以降低室溫提高濕度,為發酵正常進行創造條件。政和各初制廠均單獨建立揉捻室,以便更好地掌握和控制溫、濕度。
揉捻方法,目前各地都使用動力和水力揉茶機,其型號多樣,按照裝葉量的多少分為大、中、小3 種。壓與揉時掌握是“輕、重、輕”和“短、長、短”相結合,中間解塊,篩分1~2次,揉捻時間應根據機型、品種、季節、鮮葉老嫩、萎凋程序方面靈活掌握。一般細嫩葉分1~2次揉,時間50分鐘,二、三級葉分2~3次揉,時間60~80分鐘。政和現在使用的都是福鼎產的55型(屬中型)揉茶機,每桶裝葉量大約在3 5千克,時間40分鐘左右,中間進行解塊,但不篩分。
揉捻要達到適度與萎凋工序密切相關,萎凋均勻適度,揉搶充分,卷緊條形,為發酵打下基礎。萎凋不足或芽毫多的原料要適當輕壓長揉,保持芽葉完整。萎凋過度的應適當重壓長揉,以利發酵。
4.發酵
它是決定小種紅茶色、香、味的關鍵工序,雖然在萎凋時已開始發酵,但并未充分,特別是在春季低溫的情況下,必須創造一個較為適宜的環境條件和時間,讓它充分進行。
發酵的目的和作用是增強酶的活性,促進多酚類的酶性氧化,并且散發青氣,減少苦澀。
發酵是在室內進行,為使發酵使用更好進行,必須嚴格控制適于酶性氧化的環境條件,即溫度22~24°c為宜,相對濕度9 5 %以上,并保持空氣新鮮和場所清潔。
發酵要專門設立發酵室。發酵室內有固定的有層次的木架,以便架放發酵柜、發酵籠或發酵籮。揉捻葉應按照品種、批數、老嫩葉、順序進入發酵室。室內溫濕度的控制春季溫度低可在室內加溫,夏秋低濕可用濕布保濕,近年有些地區采用塑料薄膜搭簡便發酵室保持溫濕度亦很理想。
攤葉厚度一般以10厘米為宜,春季氣候宜厚,夏秋季氣溫高宜薄些。時間掌握在3~4小時,但也不是絕對的,應根據茶葉的嫩度、季節及時觀察,達適度時立即停止發酵。政和地區沒有專門發酵室,是在揉捻車間進行。符合發酵條件的揉捻車間發酵條件容易掌握,能造出理想的茶葉。另添置發酵柜、發酵籠、發酵盒,盛放發酵葉,能使發酵葉多接觸空氣,更容易發酵,發酵程度更均勻。如用青簍發酵,攤葉過厚,時間過長則影響勻度以致葉底烏暗,對香氣、滋味、湯色都不利。
發酵適度的發酵葉基本上是紅銅色,青氣消失,葉脈和葉面泛紅并發出濃厚的茶香。檢驗方法:聞香氣,看葉色。如大批發酵葉最好開湯看葉底,若發酵不足葉底花青,香低味澀,若發酵過度,香不純味淡,葉底烏暗,均會降低成茶品質。
5.過紅鍋和復揉
是正山小種的傳統工藝,也是區別于其他紅茶的一個特殊工藝。20世紀50年代曾試驗和恢復這一工藝程序,對香氣、湯色、滋味和葉底都有明顯的效果。其目的和作用是,經髙溫短時的熱處理、純化酶的活性,使不能繼續氧化,達到發酵適度的狀況,保證成茶優異品質。過紅鍋的茶葉香氣更純正,甜味更明顯,湯色艷而清澈,滋味醇厚,葉底色澤均勻、明亮。
過紅鍋方法很簡單,但操作技術性很高?捎弥凭G茶的炒青鍋或殺青機代替。將發酵適度的發酵葉,先經過紅鍋熱處理,鍋溫掌握1201左右,時間宜短不宜長,一般掌握在2~3 分鐘,由于過紅鍋對原來條索有影響,故需復揉,目的是重新整理條形,時間一般5分鐘左右,揉時不宜重壓,只宜輕壓或稍重壓,復揉后進行烘干。
6.烘干
群眾叫焙茶,是小種紅茶初制的最后工序。烘干技術好壞對成茶品質關系極大,如掌握適當,可以鞏固和發展前幾個工序的優點。如掌握不當,將會前功盡棄。其目的和作用是停止發酵作用,蒸發水分,緊結條索,發展香氣,吸取煙味,便于貯運。
烘干方法。政和小種的烘干方法與其他紅茶不同,不必初烘、足火與中間攤涼,也不用烘籠或烘干機。而采用焙房地面燃燒松柴,利用松柴直接燃燒的熱和煙進行一次烘干。焙房的溫度80~100攝氏度,烘焙的時間一般6~8小時。發酵后茶青勻攤在水篩之中,每水篩攤量大體2~3公斤。然后順序以魚鱗狀排列放在焙房上端和二層,保持一定距離,在3~4厘米口徑的毛竹架上進行烘干。用這種明火煙霧彌漫的焙房烘干,雖然會達到政和小種香與味足的需求,但對人工操作及焙房安全都非常不利。為此曾進行改革,即不在焙房地面直接燃燒松柴,改為在焙房墻外邊緣挖一大灶坑,在灶坑內燃燒松柴,熱能和煙霧通過灶坑煙道,通人焙間地面的二條對稱的坑道(坑道上面鋪青磚,以防火星暴跳而引起火災)。這種方法叫做坑道焙烘,杜絕水災隱患,人工也容易操作,減少高溫煙霧之苦,保護勞作者身體健康,燃料也會節省三分之一,大幅降低成本,但焙房溫度會略低,煙味欠濃。
不管是用明火或坑道烘干,都要注意防止火頭地方的茶葉成為焦茶。如發生焦茶,應另行堆放,以免影響整堆茶葉品質。
7.進倉
達到烘干的毛茶,應按照優劣、粗細、老嫩等,立即分別進倉。倉庫要求干燥、密閉,清潔無異味。倉庫容量的大小應根據毛茶的數量,要注意進倉的茶葉不宜緊壓,以免把茶壓碎而影響質量。沒有及時交售,應定時檢查,以防回潮或霉變,如發現回潮或霉變還要及時再烘焙,保持毛茶的品質。
為了進一步發揮名茶的傳統風格,當前必須注意解決好小種現在的某些缺點,如茶輕飄,條索松扁,色澤烏而不油潤,香氣低、烏棗味、桂圓味特色不明顯、煙味不足、葉底暗而硬等問題,應加以改善,F在茶青,由于采摘偏遲加上標準不一,老嫩混雜,給紅茶初制加工帶來許多困難,很難產出優質茶葉。為此,必須按標準采,及時合理采,以養為主,采養結合以及前期適當早,中期剛剛好,后期老不了的經驗?朔夏垡话炎サ牟涣剂晳T。
現在萎凋,存在著老嫩葉混雜,不分開萎凋,萎凋時間過長。要實行驗青制度,青葉進廠后不要統堆,分別等級和老嫩程度及時進行萎凋,高山春季氣溫低,雨水多,給萎凋帶來許多困難,應根據產量的多少,隨著產量的增加,而相應的擴大萎凋的場所,保證這個工序正常進行。
現在揉捻比早先差多了,在揉茶機沒有使用和推廣之前,以手工揉搶非常認真,當揉茶機推廣和普及之后的頭一兩年中,還是很認真地掌握和操作,隨后則馬虎起來了。以至出現條索偏松,失去壯實風格。我們要嚴格掌握,按照揉茶機的操作原則:
“輕、重、輕”和“短、長、短”。特別是中間要經解塊篩分。篩下先送發酵,篩上進行再揉。過紅鍋及復揉是有效的傳統生產工藝,不能丟掉。它特別對于春季低溫的髙山茶區顯得更加必要。
目前正山小種成茶香氣低,煙味不足,葉底烏暗,這是和烘干有直接關系的。主要存在焙房溫度和煙氣問題。應積極推廣以坑道和焙房地面相結合,這樣可以提髙溫度和煙氣,待上烘個把小時后,焙房地面的明火堆撲滅,讓坑道熱和煙來完成。從而達到小種紅茶香氣髙,煙味純正目的。
自21世紀以來,政和縣茶區推行無公害紅茶(或綠茶、白茶)加工技術,產制無公害紅茶、有機紅茶(或其他茶)。其技術規程按照《無公害食品茶葉加工技術規范》執行。同時,企業也制訂的在實施《綠色食品茶葉》、《有機茶》、出口紅茶(綠茶、白茶、烏龍茶、花茶等)技術規程。
政和小種紅茶采制技術
政和紅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