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小種紅茶采制技術|政和紅茶
間發酵條件容易掌握,能造出理想的茶葉。另添置發酵柜、發酵籠、發酵盒,盛放發酵葉,能使發酵葉多接觸空氣,更容易發酵,發酵程度更均勻。如用青簍發酵,攤葉過厚,時間過長則影響勻度以致葉底烏暗,對香氣、滋味、湯色都不利。
發酵適度的發酵葉基本上是紅銅色,青氣消失,葉脈和葉面泛紅并發出濃厚的茶香。檢驗方法:聞香氣,看葉色。如大批發酵葉最好開湯看葉底,若發酵不足葉底花青,香低味澀,若發酵過度,香不純味淡,葉底烏暗,均會降低成茶品質。
5.過紅鍋和復揉
是正山小種的傳統工藝,也是區別于其他紅茶的一個特殊工藝。20世紀50年代曾試驗和恢復這一工藝程序,對香氣、湯色、滋味和葉底都有明顯的效果。其目的和作用是,經髙溫短時的熱處理、純化酶的活性,使不能繼續氧化,達到發酵適度的狀況,保證成茶優異品質。過紅鍋的茶葉香氣更純正,甜味更明顯,湯色艷而清澈,滋味醇厚,葉底色澤均勻、明亮。
過紅鍋方法很簡單,但操作技術性很高?捎弥凭G茶的炒青鍋或殺青機代替。將發酵適度的發酵葉,先經過紅鍋熱處理,鍋溫掌握1201左右,時間宜短不宜長,一般掌握在2~3 分鐘,由于過紅鍋對原來條索有影響,故需復揉,目的是重新整理條形,時間一般5分鐘左右,揉時不宜重壓,只宜輕壓或稍重壓,復揉后進行烘干。
6.烘干
群眾叫焙茶,是小種紅茶初制的最后工序。烘干技術好壞對成茶品質關系極大,如掌握適當,可以鞏固和發展前幾個工序的優點。如掌握不當,將會前功盡棄。其目的和作用是停止發酵作用,蒸發水分,緊結條索,發展香氣,吸取煙味,便于貯運。
烘干方法。政和小種的烘干方法與其他紅茶不同,不必初烘、足火與中間攤涼,也不用烘籠或烘干機。而采用焙房地面燃燒松柴,利用松柴直接燃燒的熱和煙進行一次烘干。焙房的溫度80~100攝氏度,烘焙的時間一般6~8小時。發酵后茶青勻攤在水篩之中,每水篩攤量大體2~3公斤。然后順序以魚鱗狀排列放在焙房上端和二層,保持一定距離,在3~4厘米口徑的毛竹架上進行烘干。用這種明火煙霧彌漫的焙房烘干,雖然會達到政和小種香與味足的需求,但對人工操作及焙房安全都非常不利。為此曾進行改革,即不在焙房地面直接燃燒松柴,改為在焙房墻外邊緣挖一大灶坑,在灶坑內燃燒松柴,熱能和煙霧通過灶坑煙道,通人焙間地面的二條對稱的坑道(坑道上面鋪青磚,以防火星暴跳而引起火災)。這種方法叫做坑道焙烘,杜絕水災隱患,人工也容易操作,減少高溫煙霧之苦,保護勞作者身體健康,燃料也會節省三分之一,大幅降低成本,但焙房溫度會略低,煙味欠濃。
不管是用明火或坑道烘干,都要注意防止火頭地方的茶葉成為焦茶。如發生焦茶,應另行堆放,以免影響整堆茶葉品質。
7.進倉
更多相關:政和紅茶 小種紅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