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洋工夫紅茶市場及營銷|紅茶文化
形成過硬的加工技術及復制加工生產線;加大名牌茶葉宣傳力度,要全方位進行宣傳,多方位組織、參加有關茶文化的會議、活動,擴大閩東茶產業的市場影響力。
整合資源,重點培育龍頭企業
當前閩東紅茶產業分布現狀為:茶廠雖有1000多家,但真正有能力制茶的僅有30余家,而又以坦洋工夫集團、老傅坦洋茶業股份有限公司、新坦洋茶業集團三家企業為主導。其中,老傅坦洋茶業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傅佛華先生,除了茶葉公司經營者之外,其另一個身份是坦洋村當年36家茶行之一――“雙泰成”茶行的第三代掌門人。目前,這三家企業均以“坦洋工夫”為主打,依托白云山麓優質的茶園,在新時代繼續傳承“坦洋工夫”的百年品牌。三家企業并駕齊驅,尚未形成統領行業發展的龍頭企業。
要實現茶產業的再次崛起,必須積極整頓市場,突出龍頭企業,發揮其對整個行業的帶動作用。具體來說,對生產水平低、規模小、質量保證能力差的小企業,有關部門應采取有效措施,實施兼并融合戰略,實現規模效應;對生產水平較高、規模較大、質量保證能力強的企業應切實加以引導,鼓勵其進一步擴大建設,打造龍頭企業,引領閩東茶行業技術創新。
完善產業鏈,促進紅茶產業升級
閩東茶區早在1960年就引入機械制茶,近些年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已逐步形成了以科技為主導的加工系統,可以說制茶技術走在了前列。然而,紅茶的深加工、綜合利用卻相對滯后,尚未形成完善的產業生產鏈,不能有效帶動當地經濟聯動發展。
要實現產業升級,閩東紅茶今后要加大對于生產鏈的完善開發。對于有發展基礎,茶源、茶加工、茶營銷相對完整的龍頭企業,要率先鼓勵進行生產鏈上的延伸發展。要大力開發有地區特色的袋泡茶、茶飲料、茶保健品、茶具,積極保護古茶坊、古村落,以百年茶坊與茶葉基地為依托,弘揚制茶、品茶文化,建立茶文化主題生態園區,集茶文化、觀光旅游、科研教育、休閑度假、推廣展示為一體,充分利用茶葉資源,拓展紅茶產業鏈,進而帶動文化創意、文化旅游、相關商貿、商業等現代服務業的聯動發展,全面盤活城市經濟。
專業機構、資本運作與茶產業發展有機融合
鑒于當前閩東茶企多數存在規模不足、資金短缺、產業延伸能力不強的現狀,建議政府及相關企業積極引入專業運營機構。專業機構提供的服務包含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依托其專家團隊對企業進行科學診斷,明確發展方向與思路,制定出適合當地經濟發展的產業發展規劃;二是發揮優勢,突出特色,針對當前現狀提供具體解決方案,明晰下一步發展戰略;三是在方案具體實施過程中,提供資本運作的持續支撐。專業機構、資本運作與茶產業發展的有機融合,能夠加速企業發展壯大,形成對于茶產業整體的助推作用,實現閩東茶產業做大做強的戰略目標。
展望:新起點新跨越
百年紅茶,日久彌新。伴隨著茶葉市場的不斷走俏,一度沉淪的“坦洋工夫”,在近乎被歷史遺忘的新時代,經過政府的積極挖掘,又一次以百年品牌與優良的品質,讓世人重新見識了它的“真功夫”,時隔160年之后,再次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展望未來,面對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的歷史機遇,閩東茶產業要實現跨越式發展,一定要積極整合各方資源,突出茶產業特色,完善相關產業鏈建設,積極打造集旅游、文化、商貿、商務于一體的茶文化基地。
在傳統工藝與創新技術不斷融合的新形勢下,在多元化、復合化的產業鏈帶動下,我們相信,閩東茶產業必將繼續抒寫160年前的輝煌,在推動閩東經濟大發展過程中發揮引擎作用。
坦洋工夫紅茶市場及營銷
紅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