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發酵食品中的另一座巔峰(上)
傳統的制茶方法最大的優點是將普洱 茶的發酵 分為兩個階段進行。
第一個階段為有氧發酵 。主要體現在普洱 茶初制階段,即曬青階段。它包括①茶葉采摘,②脫水,③回軟,④殺青 ,⑤揉捻,⑥曬干,⑦復揉,⑧分揀等。在這個階段,茶葉中原有的葉綠素酶(chloro-phyllase)將葉綠素水解生成植醇和脫植基葉綠素,并在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催化作用下,氧化形成不穩定的鄰-苯醌類化合物,然后再進一步通過非酶催化的氧化反應,出現難得的褐變現象。
在這一階段,普洱 茶的“揉捻”顯得尤為重要,基本采用“重力揉搓”的方式,其目的是通過“重力揉搓”將茶葉表面的“保護膜”搓碎,再以自然曬干的方式,使空氣中“懸浮”的多種微生物菌群“侵入”,完成茶葉在自然狀態下的第一次“自然接種”。同時,多酚氧化酶在接觸到茶葉的酚基低物而產生酶促反應,其涉及到的主要底物是黃酮類物質,如根皮苷、兒茶素、表兒茶素和基于表兒茶素骨架結構的一系列花青素配基低聚物(二聚體至七聚體)。完成普洱 茶初級氧化階段。即有氧發酵 。
第二階段為厭氧發酵 階段。普洱 茶在初制加工之后(曬青毛茶),必須將其緊壓成型,即團、餅、沱、磚等。這樣做目的,不僅便于后續的持續發酵 ,也是連接發酵 的延續。普洱 茶界習慣上稱謂的“后發酵 ”就是指普洱 茶在緊壓成型后的長期陳化過程。
首先,有氧發酵 主要針對的是散形茶。緊壓成型后的普洱 茶的發酵 則進入到厭氧發酵 階段。因為茶葉在緊壓成型后,除了表面與空氣接觸外,其內部則是缺氧狀態,這恰恰有利于厭氧發酵 的發生;因此,普洱 茶的“后發酵 ”基本借助的都是緊壓成型的方式。
其次,自然界中有氧菌與厭氧菌分工是不同的。有氧發酵 更多的是完成一組物質的生物氧化,而厭氧發酵 是將有氧發酵 不能完成的復雜的有機化合物分解成比較簡單的物質的過程。
普洱 茶的有氧發酵 與厭氧發酵 這兩個階段的輪轉,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發酵 鏈條。
因此,歷史上留傳下來的陳年普洱 茶,基本上是以團、餅、沱等緊壓成型模式出現,極少見到散形茶。因為散形茶只存在有氧發酵 的過程,缺少厭氧發酵 的程序,必然造成散形茶后續的演變呈碳化的趨勢。
普洱 茶的發酵 與白酒類發酵 有一個顯著不同。白酒類發酵 在蒸餾酒完成之后,轉為液態發酵 階段,其酒體的外觀改變不是很大的。如果不是酒類產品外包裝標注年份或出廠日期,我們很難判斷酒體的陳化年份。
但普洱 茶不同。無論是它的外觀還是內在品質都發生極大的變化。這就是我們為什么愿將其稱為“從丑小鴨向白天鵝轉變”的原因。
在傳統品鑒普洱 茶的方法中,我們習慣從茶葉外觀顏色、茶葉沖泡后湯色的變化、茶葉沖泡后葉底的變化、茶葉香氣的變化、茶葉品嘗中口感的變化等五個方面來加以鑒別。雖然這五個方面都屬于感官審評范疇,但它可以幫助我們去探尋普洱 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