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生節度銀生府與銀生古城
國境內,根據各民族的分布和政治、經濟狀況的不同特點,設有“十瞼”“七節度”“二都督”。“十瞼”,或作、敗、檢、甸等!缎绿茣·南蠻傳》稱“夷語瞼若州”,故“十瞼”即十州。“十瞼”:太和瞼(今大理市太和村)、羊直暉瞼(又稱陽瞼,今大理城)、大厘瞼(又稱史瞼,今大理市喜洲)、遺川瞼(今洱源縣鄧川)、趙川瞼(今大理市鳳儀鎮)、蒙舍瞼(今巍山縣城)、白崖瞼(又稱勃弄瞼,今彌渡縣紅巖)、云南瞼(今祥云縣云南騷)、蒙泰瞼(今漾潺縣和巍山縣北部)、品澹瞼(今祥云縣城區);“七節度”:弄棟節度(治在今姚安)、拓東節度(治在今昆明 拓東)、寧北節度(后改劍川節度,治在今劍川)、永昌節度(治在今保山城)、麗水節度(始稱鎮西節度,治在今緬甸達羅基)、銀生節度(始設開南、銀生二節度、后合并為銀生節度)、鐵橋節度(貞元十年后增設,治在今麗江縣塔城);“二都督”:通海都督(治在今通?h)、會川都督(治在今四川會理縣西)。
二、銀生節度、銀生府的設置時間、駐址及轄境。
唐大歷元年(766年)立的南詔《德化碑》載:“建都鎮塞,銀生于黑嘴之鄉”!对颇厦褡迨贰份d:“公元762年(唐代宗寶應元年)冬天,閣羅鳳率兵‘西開尋傳’,征服金齒、銀齒、繡腳、繡面、茫蠻、尋傳、樸子、望蠻、‘裸形蠻’等眾多的部落。……閣羅鳳派人‘刊木通道’(南詔《德化碑》),軍隊隨之而入,直到麗水(今伊洛瓦底江)西部的祁鮮山(今緬甸克欽幫境內的甘高山)一帶,筑鎮西城(今盈江縣西部境外的曼冒),設鎮西節度(后改麗水節度)統治西部和西南部邊疆的各部落;又在南部的茫蠻部落區建銀生城,設銀生節度以統治南部邊疆各部落”⑥。馬耀《云南簡史》載:“公元765年筑拓東城(今昆明 ),以閣羅鳳之子鳳伽異為‘二詔’幅」國王),居拓東。南詔又在南部設立銀生府,統領‘黑嘴’(傣族)等部落”。
銀生節度與銀生府的設置時間未見詳細記載,但從以上資料記載看,銀生節度與銀生府的設置時間應在唐永泰元年即公元765年,距今已1240年。
南詔采用府兵制,“各地方人口有多有少,編成的軍也多少不等,因管軍的府,有大府、中府、下府、小府四級區別”⑦。南詔的地方政權多仿唐制,銀生府是銀生節度下設的軍事機構,同時又是地方行政機構,集地方政權與軍事行政為一體。從級別看,銀生府主將應在銀生節度使之下。銀生節度、銀生府設置地點!缎U書》卷四載:“撲子蠻,……開南、銀生、永昌、尋傳四處皆有”。又載:“茫蠻部落,并是開南雜種也”!对·地理志》載:“開南州……者撲、和泥二蠻所居也,……至蒙氏興,立銀生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