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生節度銀生府與銀生古城
后為金齒白(夷)蠻所陷,移府治于威楚,開南遂為生蠻所據”⑧。清嘉慶重修《一統志》載:“禹貢梁州裔,漢益州繳外地。唐時南詔蒙氏立銀生府于此,為六節度使之一。尋為金齒白蠻所陷,移府治于威楚,白蠻遂居地,厲大理段氏莫能服。元中統三年平之,以所部隸威楚萬戶。至元十二年,置開南州,仍隸威楚路。明 洪武中改為景東府,隸云南布政使司。本朝初因之,屬云南省。乾隆三十年改景東廳”⑨。“銀生城在撲。蠞荆┲。去龍尾城(下關 )十日程”⑩。范文瀾的《中國通史》、《云南百科全書》載:銀生節度與銀生府同城而治,位于景東縣城,即今景東彝族自治縣錦屏鎮。
銀生節度、銀生府的轄境。銀生節度,“領有銀生城、開南城、威遠城、奉逸城、利潤城、茫乃道、柳追和城、撲敗、通遺川、河普川、大銀孔等地”@。“銀生城”位于今景東縣錦屏鎮,“開南城”位于今景東縣文井鎮開南村,“威遠城”位于今景谷縣威遠鎮,“奉逸城”位于今普洱縣寧洱鎮,“利潤城”位于今勛臘縣易武,“茫乃道”位于今景洪,“柳追和城”位于今鎮沉縣恩樂鎮,“撲敗”位于今南澗縣公郎,“通遺少11”位于今黑江縣玖聯鎮,“河普川”位于江城縣勛烈鎮,“大銀孔”位于今泰國清邁。即今思茅市、西雙版納州及泰國景邁、老撾北部、越南萊州等地。
三、銀生節度轄境的經濟、民族、文化
從整體看,南詔的社會制度是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度的國家,而且奴隸制所占的比重較大。這是由當時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的。有兩個顯著特點:首先是土地所有權“國有”。南詔比較發達地區(十瞼地區、滇池地區)的土地歸國王所有,國王把土地分配給除奴隸以外的其他階級和階層的人使用!缎U書》卷九載:清平官(相當于宰相)、大軍將(在內可同清平官議事,在外任節度使)等“上官”,分給田四十雙(五畝為一雙);“上戶”的官吏和軍事首領,分給田三十雙;村社頭人和村社農民為“中戶”、“下戶”,也分給數量不等的土地。南詔王族占有的土地可以不受限制。這種土地制,實質是采用了唐朝的均田制(按戶授田),這種土地制也可算是“國有”,即土地所有權是國王。其次是奴隸制,即佃人制!缎U書》卷七載:“耕田用三尺犁,格長丈余,兩牛相去七、八尺;一佃人前牽牛,一佃人持按犁轅,一佃人秉未。蠻治山田,殊為精好,悉被城鎮蠻將差蠻官遍令監守催促。……收XlJ己畢,蠻官據佃人家口數目支給禾稻,其余悉輸官”。書中記載的“佃人”,即奴隸;“蠻官”,即“蠻將”派出監工的官吏。這記載可以看出,奴隸的勞動是在奴隸主派出的監工的監督下勞動的,而奴隸的勞動所得,由“蠻官”據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