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黑茶產業2017年回顧與2018年展望
知名度排在第八位。安化縣茶業協會向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成功申請了98個國家(馬德里同盟)“安化黑茶”國際商標注冊。
—— 堅持科技創新求變,行業體系日趨完善
行業創新平臺不斷增加,安化黑茶研究院、湖南省茶葉產業技術體系雪峰山區試驗站、白沙溪安化黑茶企業技術中心、“順天然安化黑茶健康研究院”等研發平臺工作逐步展開并向縱深發展,行業研發能力進一步增強。桑香黑茶、辣木黑茶、黑茶有效成分提取與應用等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涌現,以華萊公司研發的速溶茶、茶膠囊、茶牙膏、茶面膜為代表的下游產品推向市場,進入尋常百姓家。
△千秋界茶業生產車間
在堅持科技創新的同時,行業體系建設日趨完善。安化縣茶葉協會堅持公共品牌授權評審與行業秩序規范相結合,先后3次對已列入和新申請使用“安化黑茶”證明商標的企業進行了檢查驗收和評審授權,共有38家企業繼續申請授權,其中35家企業通過評審;24家新申請授權,其中23家企業通過授權評審;授權使用“安化黑茶”證明商標的企業達到119家,其中縣內106家,縣外13家。安化縣茶葉行業固定資產投入15億元以上,梅城、江南、經開區工業園的企業入園情況良好,施工進展順利,其中:華萊科技、香木海、高家山、高馬溪、千秋界等企業的新建和擴改廠房施工進度較快,部分開始投入生產。以茶葉深加工為核心,以包裝、倉儲、物流、科研、融資等配套服務平臺為補充的現代化農業產業聚集區初步形成。
—— 精準對接脫貧攻堅,產業扶貧效果顯著
據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直播發布,2017年雙十一當天,安化黑茶電商銷售額達1682.77萬元,在“中國電商扶貧行動”100個國家級貧困縣農產品銷售中排名第一。
安化黑茶作為精準扶貧的主打產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安化黑茶產業成長為區域內規模最大、品牌最響、綜合效益最高、帶動能力最強、從業人員最多、成長性最好的富民主導產業。安化縣茶產業及關聯產業從業人員達到32萬人,年勞務收入達35億元。安化縣15萬貧困人口,就有近7萬人從事黑茶種植、加工及關聯產業,其中已有5萬余人實現穩定脫貧。
△云上茶業與貧困戶簽訂幫扶協議
安化茶園基地建設基本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的“訂單式農業”。在發展安化黑茶產業的同時,積極引導貧困農戶自主創業,參與到包裝、物流、旅游等關聯產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來,實現了全產業鏈與精準扶貧的無縫對接。茶葉企業積極與政府簽訂委托幫扶協議,其中華萊幫扶人數達2萬人,八角茶業、安蓉茶業、建玲茶業、六步溪茶業等一大批茶企全面參與產業扶貧。人民日報、新華網等中央、省級主流媒體集中采訪安化黑茶參與精準扶貧工作,對安化黑茶產業扶貧取得的成效給予充分肯定,認為茶產業扶貧模式具有很強的新聞性和代表性,值得推廣。
2018:再上臺階
2018年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關鍵之年,也是主導茶產業進入新時代的起航之年,安化黑茶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進一步凝聚共識,深入貫徹實施鄉村振興、產業融合和千億湘茶戰略,堅定不移地走“小塊茶園”、“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發展之路。突出“五個一”的工作重點,即扶持一批龍頭企業,建管一批有機示范基地,搶占一批境外市場,培育一批茶技人才,辦好一個盛大節會。具體工作目標:以構建現代茶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為目標,以布局優化、品質提升、產業融合為重點,以安化黑茶為拳頭引領綠茶、紅茶兼容發展,堅持“穩面積、提品質、強企業、響品牌、拓市場、嚴監管”的產業發展原則,加快產業轉型升級。2018年具體工作目標:茶葉加工量8.2萬噸、綜合產值180億元、稅收達3.2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9.3%、18.4%、14.3%。建設茶園基地2萬畝以上。為實現上述目標,重點從七個方面推進:
通過“農民自主發展、企業主動參與、部門項目扶持”的模式,推進茶園提質擴規,引導各類扶持資金、項目向重點茶區集中,重點支持規;、生態化、標準化、高效化茶園的新建與改造,逐步推進茶園登記發證確權和黑毛茶質量追溯。
推進有機茶園基地建設。實施茶林間作,開展有機肥代替化肥,推廣綠色防控技術,禁止使用違禁農藥、除草劑等農業投入品,完善道路、水利設施建設,保護茶園生態環境,重點支持有機、綠色茶園認證。
支持標準化黑毛茶加工廠的建設。加強現有茶園的管理,扶持黑毛茶加工廠規范發展,實現鮮葉就近收購和加工,提高茶園產出效益,保證黑毛茶品質和茶農利益,穩步推進安化黑茶原料原產。
開展茶樹品種選育和擴繁。加強茶樹資源和新品種的保護,建立安化黑茶適制品種引進和品比試驗園,擴大儲葉齊、碧香早等新品種繁育。
—— 加速茶企轉型升級,扶持龍頭企業引資引智做大做強
從產業生態環境上下功夫,做大做強茶葉企業。加快行業優勢資源整合,鼓勵以實力強、管理優的茶企為主導優化組合,支持企業申報國家、省、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以及省著名商標,加快組建安化黑茶企業聯盟,年內實現1家茶企上市。
△天尖茶標準化倉儲
引導中小企業向專、精、特轉變。用差異化發展思路引導中小茶企精準定位、凸顯特色,專心專意做精做特,形成一批茶品優且極具競爭優勢的企業,實現安化黑茶的生產專業化、檔次多元化、品飲便捷化。
繼續推進清潔化、標準化生產。對嚴格按要求落實產品生產標準、全程清潔化生產和產品質量追溯制度的行業標桿企業給予重點扶持。通過部門監管和行業管理,督促企業積極落實和創新國標、地標,積極開展廠房新建和整改維修、廠區環境整治、生產線清潔化及自動化改造,持續推進清潔化、標準化生產,提升生產和管理水平。
加大下游產業的開發。加快現有安化黑茶科技成果的轉化速度,全力推進安化黑茶飲料的研發和市場推廣,加快以安化黑茶為原料的茶點、茶席、美容、保健、醫藥、日化等新產品的研發,大力推動茶葉產品大眾化、方便化消費。
—— 高效拓展銷售市場,全面增強品牌影響力
完善公用品牌與企業自有品牌體系建設,加大公用品牌的維護和宣傳推廣力度,鼓勵企業作為品牌經營主體,打造公用品牌下的企業品牌。完成安化黑茶品牌形象店的統一設計,在國內大中城市開展推廣試點。進一步加大“安化黑茶”國際商標注冊、產品認證力度,力爭“安化黑茶”獲得出口HS編碼。
組織茶事茶文化活動。將在2018年秋季承辦第四屆中國•湖南(益陽)安化黑茶文化節和中蒙俄市長峰會。選擇極具潛力的目的地市場策劃1~2次大型宣傳推廣活動,組團參加2~3次國內大型茶展和1~2次國際博覽會,力爭在全國各大茶博會和茶事活動上唱主角。
△黃沙坪古茶市
探索營銷模式創新。支持企業依法發展“互聯網+茶產業”的營銷模式,探索與第三方電商平臺搭建安化茶產品營銷平臺。利用“58眾創”平臺著力打造安化黑茶離岸孵化器,拓展銷售渠道。支持企業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通過自建、戰略合作等方式,拓展產品營銷渠道,鞏固邊銷、拓展內銷、突破外銷,建立覆蓋廣的線上線下營銷網絡,提高安化黑茶在國內市場上的占有率、曝光率和競爭力。
加大宣傳推介的熱度和力度。積極主動爭取國內主流媒體對安化及安化茶產業的關注,強化公共品牌的宣傳,讓安化黑茶的品牌風暴刮遍全球。辦好《安化黑茶》專業雜志、安化黑茶官方網站和安化協會微信平臺。繼續在央視、湖南衛視和影響力較大的紙質媒體和網站以及重點區域發布公共品牌和企業品牌廣告。
加快安化黑茶國際化進程。引導企業根據不同的消費人群細分市場,準確定位企業產品和目的地市場,制定相應的營銷策略,進一步鞏固現有國內市場。制定安化黑茶出口行動方案,積極參與實施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加快推進安化黑茶國際宣傳、商標注冊、產品認證等工作,抱團參加國際茶事活動,跨界跨區域協作推進“萬里茶道申遺”,以此撬開安化黑茶規;呦驀H市場的大門,加快安化黑茶國際化進程。
—— 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強化監管隊伍建設
支持茶企建立清潔化生產視頻監控系統,逐步健全縣鄉兩級監管網絡,規范生產經營秩序,優化產業發展環境。
強化產品質量安全責任。按照《企業質量誠信承諾書》和《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質量安全承諾書》 的要求,建立健全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用市場和行政的手段督促茶企按照現代食品生產企業的要求,堅守最嚴厲的食品生產安全底線。
強化地標貼牌和公用品牌授權管理。加大對非法生產經營的整頓和查處力度,加強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和公共品牌知識產權的保護,開展公用品牌維權打假,對侵權、偽劣假冒的行為予以嚴厲打擊。
規范茶葉市場營銷行為。持續打擊涉嫌利用安化黑茶產品進行非法集資、變相傳銷以及侵犯“安化黑茶”證明商標專用權,損害“安化黑茶”品牌形象的行為的違法活動。
—— 力促茶旅深度融合,加快產業園區建設
用產業基礎和優惠政策吸引戰略投資者來安化興茶,引進和鼓勵高新技術企業進駐產業園區,大力促進茶產業與旅游產業、中醫藥產業、日用化工產業等周邊產業的融合發展。推進盛世茶都•中國黑茶大市場、黃沙坪古茶市的招商工作,大力引進黑茶產業鏈上的茶機、茶具、茶肥、倉儲、物流等企業。
加快茶旅景區建設。加快黑茶特色小鎮、茶鄉花海、安化黑茶學校、盛世茶都•中國黑茶大市場、云上茶旅文化園、芙蓉山茶旅風景區等茶旅重點工程建設。以“天下黑茶 神韻安化”為主題,以“千年黑茶、萬年溶洞、億年冰磧巖”為載體,策劃和打造多條以茶為媒的精品旅游線路,全方位展示安化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旅游資源,推進茶旅一體化。
加快茶文化遺存挖掘和保護。開展茶馬古道、茶馬古鎮、風雨廊橋等茶文化遺存和文物的調查,加強白沙溪茶廠老廠房、安化茶廠百年木倉、江南老茶行、黃沙坪古茶市、洞市老街、永錫橋、思賢橋等茶文化遺存的保護和利用,協助組織編纂好《中國茶全書•安化黑茶卷》與《安化黑茶志》。
大力發展茶文化創意產業。積極開展茶事、茶藝活動,深入挖掘、整理、傳播茶文化,精心組織活動策劃和包裝設計,不斷豐富茶文化內涵。
鞏固壯大紅茶、綠茶發展規模。支持煙溪打造中國紅茶名鎮,支持褒家沖茶場及相關企業做大做強安化松針、安化紅茶等老字號,建好中國湖紅博覽館。
—— 完善產業服務體系,深入實施“科技興茶”戰略
茶產業科技專項資金重點投向茶產業基礎研究、科技成果轉化、新產品研發、實用技術推廣等領域。與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展開戰略合作,跟蹤和引進行業最新科技成果。
強化基礎研究。精選有影響、有高度、有實效的安化黑茶產業基礎研究課題,采取向國內外高水平研發團隊招標的形式,對安化黑茶生產機理、健康機理等基礎性課題進行開創性研究。引導有條件的企業開展管理創新、技術創新與營銷創新,不斷強化品牌建設,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建立行業服務平臺。加強與全國供銷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湖南農業大學、湖南省茶葉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建立產學研雙邊或多邊技術協作機制。完善安化黑茶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建設,建立安化黑茶質量安全保障平臺。與金融機構開展戰略合作,建立茶產業融資服務平臺。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實施安化黑茶產業“十三•五”期間“百千萬”人才培訓工程,計劃培訓萬名茶藝師和茶葉培植員、千名營銷經理和茶業職業經理人、百名高級制茶師和高級評茶員。2018年以栽培、加工、茶藝、營銷及產品質量安全等為培訓重點。支持茶企從高等院校引進優秀專業技術人才。
(本文原載于《安化黑茶》雜志2018年第1期總第20期,轉載本社文章請注明出處。版權所有,侵權必究。)